马来西亚留学白皮书

一、 为什么要上大学?
聊马来西亚之前,先跟大家聊聊教育,那就从为什么要上大学开始吧。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许多娃小学的时候纠结上清华还是北大,初中纠结去哪个省上985,高中就只能纠结去蓝翔还是新东方。工作也是一样,大多数中产家庭以下的娃,对社会分工和阶级观念没有基本的认知,可能会觉得自己高中毕业摆摊也能年薪百万。现实是对于大多数家里背景一般,人脉一般,条件一般,资质一般,总之各方面条件都一般的娃【99%的大众】,进入职场是你唯一可选的生存(活着的)方式。在这个职场学历至上的年代,你的第一块敲门砖基本上就是你的毕业证。以Stephen学长亲身经历告诉你,绝大多数稍微有点名气、能让你感觉稍微称得上“体面”的CBD,但在二线城市月薪只有5k的工作,绝大部分同学的连简历关都过不了,不是你不优秀,而是别人太优秀。更别提那些高薪“大厂”,仅靠本科,尤其是双非的同学,逆袭的机会越来越少,按目前的分配制度来看,中国的人口红利(韭菜)至少还有几十年,“卷学历,拼体力”是未来的趋势,除非出现比较大的社会变革,实现“共同富裕”,你说他势利也好,现实也罢,反正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不信你投几个简历就知道了~
总结来说,除非你家里有矿,不用加入到学历内卷化的这场纷争中,对大部分娃来说读书考证是唯一生存的方式。注意,我说的只是生存不是生活...买房结婚生娃的幸福生活没有一代支撑就还得打另外的副本。
二、 考研还是留学?
如果你认同我上面说的话,就需要思考是考研还是留学,如果不认同就可以工厂或工地二选一开局了(开个玩笑:) 。
首先,从时间成本上,即使对于双非前1%的同学,拼了老命能考上985的研究生,又将花费3年的时间继续学习。对于大多数不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来说,时间成本太高,如果考上的只是双非的研究生,学校平台提供的教育和就业资源有限,大部分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水平,真的就是为了毕业而已。三年的“学术训练”除了写一篇自己都不愿意看的文章外,远不如额外增加2年工作经验来的有价值。如果你是要搞钱,一定是要跟人打交道,看的肯定是你的工作经验,而不是论文数量(技术岗除外),在CBD的修罗场里,会让你快速经历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刷新你的三观,也许你会觉得学校里人际关系已经够复杂了,但你一旦步入职场才发现那都不是事儿,因为职场涉及到的是实实在在的金钱利益!尔虞我诈,每天都在上演甄嬛传,为了生存你可能需要忍受比导师还厉害100倍的pua,因为你的领导不P你,他自己的饭碗可能也保不住,这里每天都在演绎着”动物世界“的生存法则。你开始思考什么是职场政治,什么是客户关系,什么是向上管理,各方的利益诉求点是什么,在这个生态圈你的立足点是什么,你又该如何从这堆利益里以合法的方式分一杯羹。
第二,从沉没成本上,同学们可以看一下历年高考和考研的增长人数,“世上本并不需要那么高的分,考的人多了,分也便高了。”2023年考研人数470多万,意味着至少400万心怀梦想的少年和少女是陪跑的,意味着辛辛苦苦学一年除了增加备考经验外,一无所获,我一直不建议大家复读,二战,因为越到后面越发现,人生最重要的资源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国内的竞争体制是单通道的,而国外申请是多通道的,国内一考定终身,而留学申不上A还能申B,至少还有C保底,不要小看这一两年的时间,青春才几年呀。人生不只有一条路,“曲线救国”并不可耻,总有一天这条路发现的人多了也会变成主流,随着国内中产阶级的崛起,留学只会水涨船高。

最后,留学对见识的提升是国内比不了的。哪怕是留学鄙视链底端的东南亚,哪怕是南非,只要安全,你丈量世界的脚步和眼界就能提升。为什么要往大城市去?因为去了才能“开眼”,去了才知道除了小县城里的闲聊八卦,还有高楼大厦。小人物之小在于眼界之小,看不清TA有哪些选择,或者压根意识不到自己可以选。出国是一样的道理,你留学几年增长的是对当地文化、习俗、习惯、语言、种族的认识,惊呼“原来地球那么大”,“原来有些地方拉屎不用纸而是用水冲“,你会变得更加包容,从容,及自由。你看多了其他的生活方式,固有的偏见和偏激将得到重塑,不再觉得人生30岁完成结婚生子成为房奴才是正轨,而更能理解”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这句话的含义;
简而言之,用《明朝那些事儿》的话说,“成功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这一生”。
前提是,你得不断试错才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找到那些你擅长的“高概率+高价值”的事下重注,而留学大概率对你而言是件能提升自我价值的事儿。
三、 英美澳还是东南亚?
那如果选择留学,马来西亚适合哪些同学呢?我认为在2023年,只要同时满足以下两点,马来西亚基本是唯一的选择:
(1)总预算硕士20万/年,本科8-12万/年;(学费+生活费)
(2)成绩中流211以下;
首先不可否认,在国人心中留学鄙视链是一定存在的。大致Be like:美国 > 英国 > 加拿大 > 欧洲 > 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 > 东南亚。但是选择地区就跟选择对象一样的,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的。如果你预算超过20万,可以选择余地多一点,比如欧洲诸雄、爱尔兰、新西兰等;如果你是预算达到50万+的富贵家庭,英美澳一定是首选,但相信你也不会打开这篇文章了。如果你的预算15万以内,甚至更低,不用去看以上这些国家。具体的各国留学的费用可以参考陈思炜老师的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647858214。
第二,如果你成绩好到能考上985,年年国奖,雅思7.5,Cgpa3.75+,手撕Gre/Gmat,那可以直接冲香港的全奖博士,每个月还倒给你发钱。
如果你俩样都不沾,是平凡普通没有钞能力,学习能力一般,且以就业为导向,尤其是文商科的普罗大众,马来西亚是你唯一的选择,你说XXX奇葩说冠军贷款100万去哈佛,你有这信贷资质和风险承受能力也是可以的;你说好多理工科在欧洲免学费,等于不要生活费呗?你说俄罗斯小姐姐肤白貌美大长腿,你要有精力去学俄语也可以;你说我就要在国内读双非,qs排名有个屁用,那也是可以的,每个人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行。
四、 马来西亚的优势究竟是什么?
1、性价比:前面已经说过,马来西亚跟其他地区相比【性价比】是其最大的优势,性价比不单单是指价格便宜,比大马便宜的国家不在少数,但同等QS排名的情况下,比大马便宜的屈指可数。当然,有些搜索能力很强的同学会质疑,“这些个水校也就QS排名好,其他一众排名统统拉垮“,”QS本身就是野鸡榜“。但同学你要知道,排名不是某个人或者某类群体的认可,真正跟你利益相关的是政府认不认可,HR认不认可。目前为止(2023年),政策并不受影响,比如上海QS前100六个月社保可直接落户,宁波半年社保对QS前100学校硕士补贴8万,杭州3年社保6万,东阳3年10万,这都是学长领过/或者有认识的朋友领到过的真金白银。从就业角度,按最坏的假设,HR对于不认识的学校一律按双非处理,同样都是双非,你干嘛去读2-3年的双非?而且从学长的求职体验来看,大厂、国企简历基本不会卡,然后你还可以去脉脉上看看校友的出路不乏腾讯、字节的校友,这就是客观事实,不要被固有偏见影响选择。那些没有连国都没出过,胡言乱语全凭一张嘴的人,对你来说重要吗?他们不会帮你找工作,他们不会给你发补贴,走好自己的路就行。
2、好跳板:现在就业环境,相信大多数同学都是会考虑申研或读博来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马来西亚所属英联邦国家,申新港英的名校简直就是王炸。马本马硕在英联邦国家就是畅通无阻。如果说双非申上新二港三G5的硕博是逆袭,那大马就是理所应当。当然,绩点太低申请上这些顶级名校也有难度,所以要好好学习!
3、超镀金:没错,就是镀金。你可能会说我都沦落到去东南亚了还算镀金?不掉金都不错了。错!容我细细道来。如果马来西亚的学校你觉得没有逼格,但是马来亚的清华、港中文、法国高商、东京大学等141个学校交换项目总够你装了吧!国内的什么双非能有这个机会?而且,如果你去的是欧洲或者香港的项目,享受的是大马的学费,本地的教育,血赚。这叫做把性价比拉到极致。

五、 马来西亚留学总体趋势

从这几年的马来西亚移民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总人数在逐年递增,即使2022年口罩原因,也只比2021年少了500人。从申请难度来看,预计至少未来两年内依然是双非的天堂。但马来西亚不少学校已经开始提高学费和录取标准,比如UM许多专业2023年PTE42就可以,现在最低要求直接涨到51,UPM的PTE也是暴涨10多分,UTM雅思小分要求。这些迹象表明,这条路正在变得“内卷”。
六、马来西亚留学到底要花多少钱?
每个人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家庭环境不一样,总花销肯定不一样。这里学长列了个硬性支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评估一下。下面以硕士研究生一年制的费用为例,如果选择两年毕业,再加5-8万生活费用即可,总价在20万元左右。本科的同学一般会有宿舍,四年不在外面租房,大约是20万左右,看个人消费,总价50万以内。
七、 该如何选校和专业?
首先来看下2024年马来西亚QS排名,公立前五保持在前两百,唯一进前100的是UM。那这么多学校怎么选呢?选择私立还是公立?公立和私立的差别可以看这篇: https://zhuanlan.zhihu.com/p/648752516


1、从成本和认可度的角度来说,能选公立就别选私立;
2、从就业的角度来说,能选理科专业就别文科;
3、从毕业难度来说,大部分娃(一、二本水平)来马来西亚可以选公立,有部分同学学习能力确实一般,高考英语就50分的,说什么高考发挥失常,这时候没必要跟自己过不去,承认自己菜就行了,该去私立就去私立,不然公立Cgpa几学期低于3.0也会直接退学,毕竟能拿到毕业证才是根本,我的某位室友来了两学期就被送回去了;
4、某些专业(CS、统计、数分等)从薪酬收入考虑,牺牲排名换专业也是值当的。最为极端的例子在国内如果你能上北大的考古,还真不如去杭电的CS。去年一堆浙大的报考杭电CS研。不知道怎么选择,就跟着全中国最聪明的一群人选,当然可能你毕业cs没落了也有可能,所以要用动态眼光考虑。这方面多看看某张姓老师的观点,很多时候普通人的就业不能兴趣导向,宝子们,生活是“血淋淋”的,一个高速口下错,就得再往前开很久很久才能掉头。千万别听某些“嘴里全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的大V的话;
5、家里没矿就别选没有门槛的专业,啥啥啥管理、贸易之类的;
6、这里重点介绍下UM,后面也将以UM为例,介绍下DiY流程。(马来西亚6大公立建校历史: https://zhuanlan.zhihu.com/p/645828493)
马来亚大学(University of Malaya),简称“马大”“UM”,为世界百强名校,是马来西亚首屈一指的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Public Research University),坐落于首都吉隆坡(Kuala Lumpur),是全马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学府,尤以文理学科和医学著称,有许多学科领域享有世界级的声誉。马来亚大学的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爱德华七世国王医学院和1929年成立的莱佛士学院,并于1949年10月8日合并成立了马来亚大学。1956年在新加坡和吉隆坡分别设立了两所分院。1960年,马来西亚联邦政府表示两个校区将会分离并成为两所互不隶属的国立大学,位于吉隆坡的校区保留了马大的名称,而位于新加坡的校区则更名为新加坡大学。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独立后,新加坡大学更名为新加坡国立大学。1973 年,马来亚大学农业系与马来亚农业学院合并为马来西亚农业大学(现: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
【敲黑板!世界排名第8的新国立是从UM分出去的】
八、 毕业流程
以UM硕博为例,正常来说授课型硕士1年,混合型2年,研究型3年,博士5年毕业,讨论马来亚水不水,我们先来捋一捋每种类型的毕业流程。
1、授课型
被吐槽最多的一年制水硕,总学分42分左右,学习模式主要是上课,每门课小作业很多。毕业流程大概是完成9-11门课+毕业论文(字数15000)。论文一般是一个导师分配3-5个学生。分为P1/P2两学期完成,P1提交proposal,P2搜集数据写,最后一节课上完,就需要开始presentation了,学院会派2-3个老师提点问题,但是不用送去外审,你的直接导师打分会占到60%以上,所以整个第二学期一定要跟直系导师和谐相处。UM授课型的及格标准,如果连续3学期GPA低于3.0,将会被马大退学,以我的就读体验来看,大部分(2/3)的同学,一年无法毕业,一年制不代表说只能读一年,而是学校为了方便已就业为导向的学生,周一到周五把课程拉满,暑假安排special semester,再加上论文,大部分娃顶不住这个压力,或者想体验更久一点,比如申请交换项目提高履历,会主动或被动的选择2年毕业。
2、混合型
总学分50分左右,大概5-6门课程,有大作业。课程结束后就要完成开题,导师通过后,学院就会安排proposal defense,如果答辩顺利,就可以正式开始论文之旅,论文完成大部分的时候,又要向系统申请candidature defense,台下老师又会问你一堆问题,通过之后才能继续写。再然后提交初稿送外审,可能要3-5个月,大多数人的论文都需要根据评审意见修改,一般期限是3-6个月。修改完毕后,就可以去交终稿了…
3、研究型
相信大家看混合型就已经头大了,研究型就有点复杂了,可能这学期还在的同学,下学期就退学了,毕业流程和混合型差不多,但论文要求very high,顺利的话一年可以直接转博士。
4、PhD
讨论一所大学水不水关键还是看PhD的毕业要求,因为Phd和教授们的学术成果将很大程度影响院校排名,至少占比20%以上。如果研究型没有产生退学的想法,你可以继续闯关,要求一篇Sci或者两篇Scopus才能毕业,字数60000-100000(商科),核心期刊要求非常高,讲师一年可能也没1篇。国内绝大部分985要求也就是两篇CSSCI,其发表难度与Scopus相当,但远低于Sci,关键你还得用全英写。PhD的毕业要求就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体毕业难度,所以宝子们没事别瞎冲Phd,找我申UM的博士10个有9个我是劝退的...
以上是基本的毕业流程,不同专业有出入。
九、 马来西亚留学如何申请?
1、留学时间规划
通常来说至少需要预留6个月-12个月时间准备,2024Fall申请时间线如下:

2、为什么大家都不推荐找中介?
首先大家要清楚申请的几个关键,一是选校,二是材料,三是网申。说句实话,这三点你都可以自己整,但自己整比较费时间,没有人监督容易拖沓,信息不全对自己定位不清晰。中介的第一个优势就是信息比你全,知道去哪查,节省你的时间,给你整理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发给你。
中介的另一个优势是对你定位清晰,明明只能申私立的背景,你可能还在纠结是UPM还是UM,结果材料交上去喜接全聚德,申请时间也浪费了。明明可以上UM的背景,结果自己害怕,或者被无良中介忽悠去了“世纪”,这两种情况都很可惜。 另外,不要盲信任何机构或个人【包括我】,一个好的中介确实能帮你节省时间以及少走弯路,尤其是在马来西亚当地有过生活经验、有一定社会阅历且有良心的中介。
最后,中介还能提供情绪价值。当你手足无措、迷茫焦虑的时候,有个脾气好、耐心的百科全书可以问,可以让你调整心态,这点其实对部分同学来说挺重要的。很多diy的娃自己申上了就吐槽中介没什么用,其实没必要,花钱买时间买服务更重要的是提高确定性。
至于找不找中介这确实因人而异,按上面的时间线,如果到了五月份,你还在问学长,UM有没有XX专业,雅思要求多少分,孩子你还是找个中介吧,不要自己内耗了,但找了中介不代表你就可以躺了,以上三步,至少有一半是你要自己做的,中介也得找你要材料啊,多问个几家, 对比下价格,你会知道这个行业的市场价格大概多少,避坑可以看这篇:https://zhuanlan.zhihu.com/p/647825799。我更建议你找个可以深度链接的咨询顾问。
当你手撕了雅思,大把社会工作经验在手,明确了职业规划和心仪的专业,对自己定位清晰,大部分的中介也忽悠不到你了,这位牛娃~大胆的去DiY就行了。总结来说,至少同时符合以下两条的同学才建议DiY:
(1) 背景很好,需要的文件都有,自己动手提交就行了;
(2) 准备的早,有大把时间搜集资料;
(3) 学霸,自律,执行力强,内驱力十足,自带动力小马达。
3、如何DiY-以UM为例(手把手版)
首先大家要找到学校的官网Welcome to Universiti Malaya(百度带edu.my结尾的一般就是),或者学院的官网,查看录取要求,最好找到学校当年招生的brochure有汇总信息,如果不符合“硬件”,就可以换所学校了。比如,UM的MBA专业要求如下:
a) Area of specialization: Finance, Marketing, Accounting, Business Analytic, Organisational Development, Dynamic Management, Work Psychology
b) Bachelor's degree in any field with a minimum CGPA 3.00 or its equivalent from a recognized university
c) 3 years or more full time work experiences after complete degree ▪Interview session for International applicants and those below 3.0
d) (CGPA: 2.99-2.7) with 5 years working experiences
e) Band 6.0 ≥ IELTS Academic
f) Score 550 (PBT) / 213 (CBT) / 80 (IBT) in TOEFL (3) Score 55 ≥ PTE Academic
如果你的CGPA、专业、工作经验、雅思没有达到以上要求,就可以换个专业或学校避免送申请费了。按以上步骤,不断重复,定位选校选专业,选好之后就可以开始往网申。按院校要求,一般来说需要以下申请材料,你就挨个交就行,只要你材料准备的好,就没有你D不了的校!
1、毕业证、学位证、成绩单(公证+翻译)
2、工作证明
3、推荐信
4、交学费VISA卡办理(可tb)
5、护照首页扫描件
6、护照尺寸白底照片
7、英语成绩单
8、学信网毕业+成绩单认证
9、存款证明(UKM, UPM要求)
- 打开申请官网(https://maya.um.edu.my)

- 点击Create an Accout注册账号(邮箱即可)

- 登录账号点击顶部Admission选择Non--Citizen
- 选择学院和申请专业

- 填写个人信息,依次提交以上材料,付费提交成功后会收到邮件提醒

是不是看起来就很简单,其实每一步对于第一次经历的同学来说都耗点时间,比如你可能找官网就找了半天,学信网成绩单填了10次还是不通过,材料都准备好了格式调了半天。想省钱又想稳妥的同学可以选择半DiY找个顾问,自己动手,哪里不会问哪里。
十、 马来西亚毕业回来之后真的毕业即失业吗?
说了那么多,假设现在大家已经顺利毕业,来到找工作的环节,肯定会担心能找到啥样的工作。首先,哪怕你是清华北大,用人单位也不会单凭你的学校录取你,当年我在猪厂帮领导招人的时候,很多清北学神的简历,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五体投地,但也会被筛掉,原因就是不匹配。
就业的底层逻辑是“What have you done”而不是“Where do you graduate”,毕竟人家是找人来干活的,不是找个校友称门面的。面试最开始的信任来自于你过去为其他公司、组织、或个人创造了什么与招聘岗位匹配的价值。所以回到这个底层,你能不能拿到满意的offer,
综合来说,满意offer = 毕业院校+实习经历+项目经历+专业能力+岗位竞争度+当年就业环境
所以学历只是一个敲门砖,难不难还得看你对自我能力的认知水平以及对工作的期望高度。你说你就一个马来亚偏要去和清北常春藤抢量化投资的岗位,那确实是难的,你说在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下,你想靠打工实现财务自由,那确实是难(chi)上(xin)加(wang)难(xiang)的。但是一堆大专你也没见人家饿死不是?所以,把自己的期待降到合理水平很重要。
苏格拉底不是说嘛,“认识你自己”
一般来说,简历初筛环节筛的就是学校。试想,两份简历,一份211,一份qs200,HR会直接把马来西亚的那一份直接扔掉吗?说了那么多,打开脉脉搜一下,看下大家的就业去向更直接,我自己目前是在某央企拧螺丝钉,今年应该更难卷。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收获满意的offer~~~

十二、 福利赠送2023Fall offer汇总!
学长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2023fall的部分录取情况如下,可以看到双非基本都可以冲一冲,不要被pua。

评论 (6)





